深港河套的五个“突破”和四个“更加注重”

作者:曹钟雄

时间:2023-09-06 10:34

3612

QQ截图20231030104333.png

8月2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标志着深港合作进入新时代,这是从以前海、横琴、南沙的单向开放向深港双向开放升级,是从金融和现代服务业合作向科技创新协同跨越。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合作,期许在更远的地块看到彼此。深港河套《规划》以合作领域、空间规划、要素流动、科创路径、常规体制等新突破,引领科创湾区新时代,驱动(深港)合作新的跨越。

面向未来,把深圳河打造成为科创湾区的“哈德逊河”。“科技合作,一河两岸”,依托深圳河,打造一个能与纽约哈德逊河、香港维港相媲美的“深港科技走廊”一河两岸。科创湾区的新范式:共享创新,在河套建设一个离全球科技创新“最近”的地方,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链接前沿之地”、全球科创成果“汇聚枢纽之地”,推动大湾区成为最链接全球创新的国际科创湾区。

跨过科技鸿沟,深港河套需要四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科技力量民营化,民营力量是河套科技创新的“阿基米德的支点”;更加注重科技成果市场化,河套要跳出“体制内”搞科技创新;更加注重科技探索资本化,资本是科技探索的“阿基米德杠杆”,没有资本助力敲不动“科技星球”;更加注重创新网络的国际化,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科技创新双循环。

一、深港河套开启合作的新时代:始于生态、成于创新

始于早年的合作治污、治涝,到当前协同共建世界级的科创枢纽,河套地区天然就是深港合作的优质平台。上世纪90年代深港河道的生态洪涝治理,形成了今天的河套地区。2017年《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明确提出要共同开发建设合作区。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出要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历经6年,深港河套正由从谋划到规划,逐步走向落地。

小河套、大战略。在前海、横琴、南沙、河套等大湾区四个重大平台中,按面积衡量,河套是一个个位数量级的平台。河套深港总面积为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3.02平方公里,香港侧0.87平方公里。前海合作区总面积初期为14.92平方公里,后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横琴总面积约106平方公里,广州南沙总面积约803平方公里。河套面积虽小,但扛起了科技创新的大旗——共建世界级的科创枢纽。

二、深港河套的新跨越:合作的五个新突破

1.合作领域的新突破

自改革开放以来,深港之间一直都是相互成就。很多人说如果没有香港,就没有今天的深圳。这句话没错,但深圳的飞速发展,更多的得益于改革,得益于这个时代。深港合作,最早始于加工贸易,逐步向航运物流、金融地产等领域深度拓展。过去的合作我们都是承接香港为主,给香港找发展空间,降低香港成本,合作的同时也带来了深圳合作会不会削弱香港相关行业的发展等不同声音,特别香港方面。本次深港河套《规划》则更多聚焦于双方的优势所在,是双方发展的共同需求,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深港合作的“天花板”,即突破了“借香港传统产业之力”的固有思路,是一场追寻未来“合作”,实则是在更远的未来看到彼此。从合作的目标看,一改过去的示范区等定义,更多的是先导、试验、集聚区,从领域看,聚焦的是科技创新和中试转化。

——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

——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

——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

2.空间规划的新突破

前海、横琴、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都是在内地一侧进行布局,给香港发展空间,拓展腹地。河套尽管从权属看属于深圳,但实际管辖权在香港。从这个角度看,深港合作在物理空间上,实质性地进行了“跨境合作”。因此在《规划》上,才有了实行更具想象的“一线”、“二线”分线管理,即“一线”口岸管理和“二线”的通道管理。尽管当前规划范围是深圳园区,但规划提出,立足深圳园区,主动衔接香港园区空间功能布局、建筑形态,构建“一心两翼”的总体空间格局。可见,在河套深港合作将在园区互动深化布局,创新合作方式和方法。

3.要素流动的新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中,我们经常提到“五流四制”,所谓五流即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规划》不仅在一般意义上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互动,还将在数据跨境进行重点探索。在前海、横琴、南沙方案中,只有横琴方案提及 “促进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 。本次河套《规划》明确提出,探索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探索建设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等国际信息通信设施,探索形成既能便利数据流动又能保障安全的机制,探索允许符合条件的香港通信服务商在海关监管区域内建设通信基础设施,提供通信服务。

4.科创路径的新突破

河套深港科技合作的目标相对明确,聚焦三个关键词,即“突破”“应用”“前沿”。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可以理解为突破当前电子信息优势领域的“卡脖子”,同步在下一代技术领域寻求突破。二是,支持先进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应用。三是,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前沿领域。《规划》剑指突破长期以来掣肘香港科技产业化难落地、落地难的问题,既要推动香港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化的突破即中试转化,同步,强化香港高校科研优势的提能提质与香港联手打造创新平台,实现在新领域创新的关键突破。

5.常规体制的新突破

《规划》提出了多重“白名单”,即产业、科研人员、企业,专业资格管理等“一线”白名单制度,一改过去粤港澳创新合作一般层面的机制。在前海、横琴、南沙的方案中,只有南沙提出,配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建立医疗机构“白名单”制度,推动将“白名单”内的南沙医疗机构纳入香港医疗费用异地结算单位。南沙白名单只是一种福利制度的结算便利。河套方案白名单更多流动的“白名单”。规划提出,在福田保税区等海关监管区域建立产业、机构和个人“白名单”制度。探索实行科研机构与企业“白名单”制备案管理,推动进口自用科研货物和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在专业资格管理便利化政策的白名单政策下,实行科研人员前期的“一线高度便利出入境”的通关模式和后期的停居留政策。

三、深港河套新图景:把深圳河打造成为科创湾区的“哈德逊河”

如果说哈德逊河承载着美国“工业命脉”和实现了“纽约梦”的话,深港河套的深圳河,未来更多承载的是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深港梦”,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区将成为深港的科技“曼哈顿”。深圳河将成为深港大都市链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和深圳福田中心区的科技内河。

1.“科技合作:一河两岸

在纽约湾区,哈德逊河两岸大厦各自一排而列,疏密有度,一楼一姿,百楼百态。一河两岸既有全球财富的总部,更有科技翘楚的扎堆聚集,亚马逊、苹果、Facebook和谷歌四家公司要么已经在哈德逊河沿岸(从曼哈顿中城到下城)租了办公场所,要么一直在沿岸找寻新的办公场所。深圳河沿岸,未来将密集布局卓越研究中心、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平台、数字经济与金融超级计算集群、“量子谷”,汇集创新载体和顶尖科技企业研发中心,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河套将联动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建设,与深圳CBD中心的科技回归,并沿着深圳河向东西辐射,依托深圳河,打造一个能与美国哈德逊河、香港维港相媲美的 “深港科技走廊”一河两岸。

2.科创湾区的新范式:共享创新

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开启了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新范式,是深圳与香港的一次双向奔赴,更是深港之间的创新的共享和共享的创新。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热潮席卷之下,全球四大湾区集体向科创转型,全球四大科创湾区也渐行渐近。

QQ截图20231030104404.png

深港通过河套科技合作,正以设施互联、服务共享、创新协作加速科技合作,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范式变革、产业变革和制度变革,从而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湾区路径。在河套建设一个离全球科技创新“最近”的地方,将以共享设施、共享机制、共享科创成果来驱动开放创新共振,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国际竞赛”,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链接前沿之地”,打造全球科创成果“汇聚枢纽之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最链接全球创新的国际科创湾区。

四、跨过科技鸿沟,深港河套需要强化“四个注重”

在任正非看来,华为正逐步进入无人区,处于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对于打破这一困境,走出前途茫茫,任正非给出的药方是:坚持科技创新,追求重大创新。也正如马化腾针对ChatGPT提出:“我们最开始以为这是互联网十年不遇的机会,但是越想越觉得这是几百年不遇的、类似发明电的工业革命一样的机遇。”当前,深圳头部企业正在当前科技变革的前沿,河套在做好基础科学基础上,更应为产业和企业探索创新突破。

1.更加注重科技力量民营化。从科研机构“四不像”到“6个90%”,扛起深圳科技脊梁的还是民营企业。在深港河套,需要把民营科技力量做大做强。一是,发挥好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等民营头部企业的主导作用,构建创新生态,支持其组建各类实验室;二是,加速科研机构民营化,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公司。这两点才是真正的香港所需,民营经济力量是河套科技创新的“阿基米德的支点”。

2.更加注重科技成果市场化。河套的科技成果应该遵循市场的逻辑,要坚持成果市场化,在这不到4平方公里的地方,国家给予那么多的政策突破和支持,如果还过度坚守传统的科技体制、科技路线,“体制内”搞科技则无法实现政策红利的最大化。

3.更加注重科技探索资本化。在科技探索中,用好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来做好深港科技合作的大文章。科技探索是人类共同的目标,科技探索过程中也不宜太纠结什么民营、外资等资本性质。资本是科技探索的“阿基米德杠杆”,没有资本助力难撬动“科技星球”。

4.更加注重创新网络国际化。深港共建世界级科技枢纽,就要突破深港,要面向国际,在科技人才、科技投入、科技企业等方面,都应加速、加强国际链接,经济要双循环,科技创新更要双循环。

推荐阅读

  • 综研观察

    中美大模型竞逐中的中国科技力量 2023-09-09 15:40
  • 综研观察

    数字科技企业财报透露信号:实业兴 平台兴 2023-05-22 09:44
  • 综研观察

    ChatGPT的冷思考:中美企业创新与科技未来 2023-03-16 16:35
  • 综研观察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如何走出深圳路径? 2022-12-05 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