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11:01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中国和法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经济合作,以及推动绿色发展领域有着共同的目标。为落实好中法两国领导人重要会晤成果,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于5月29日举办“构建更具韧性的中法经贸合作”国际论坛。来自中法两国的专家学者重点围绕中法中欧经济的最新形势、中法经贸关系发展前景,以及中法产业与市场合作等议题展开务实研讨。会议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主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首先指出,自中法建交60年以来,中法与中欧合作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但近来美西方对华提出的“产能过剩论”引发争议,对此中法中欧应妥善应对。他以中国新能源产业为例提到,应基于市场经济规律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产出总量由国内国际供需关系决定,出口产品的数量并不能作为产能过剩的评价标准。从产能利用率、库存水平、出口价格以及利润率等关键指标分析,目前没有迹象表明中国“产能过剩”。此外,他强调,各国距离碳中和的目标相差甚远,实现绿色能源转型仍需要大量的先进设备,产品技术也需要不断的迭代更新。当前全球新能源产业远不能满足市场潜在需求,全球优质产能远未过剩,反而是严重不足。下一阶段中国会继续响应“全球议题”发展新能源产业,期待与法国及欧洲各国共同发展绿色产业,深化新能源产供链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推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的普及应用。
法国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塞巴斯蒂安·让(Sébastien Jean)建议,未来法国与中国应当加强在产业政策领域的对话,以更好帮助双方实现各自的“绿色转型”目标。基于加快能源转型、应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等考虑,欧盟正加快推进自身绿色产业政策。法国政府也率先通过《绿色产业法案》,旨在支持绿色科技产业,扭转半个世纪以来的去工业化趋势。目前,法中两国的“再工业化”合作主要体现在绿色创新和智能制造领域,这些领域合作往往需要遵循共同的绿色标准和规则。展望未来,法中双方应当加强在政策层面的沟通与协调,增进对产业政策、新能源技术、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交流与认识,以确保双方在再工业化过程中的利益一致,为法中企业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进而推动法中经贸与投资合作。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约翰·西芒(John Seaman)认为,欧盟亟需提高内部共同行动能力,以更好应对与中国的经济互动。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发起贸易战,并采取了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等一系列“退群”行为,给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运作带来不确定性。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欧盟意识到,其治理不仅需要对内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提高共同行动能力,也迫切需要采取更加团结一致的立场对外发声。在处理对华经济关系时,欧盟内部各国在政治理念、价值观等问题上各有侧重,开放程度和关键领域产业政策也不尽相同,对华政策存在差异。他强调,欧盟应当克服其内部长期存在的竞争关系,借鉴其他国际贸易投资谈判的经验及教训,通过内部协调与妥协,重新调整欧盟的产业发展导向及激励机制,才能在数字经济、能源转型、产业调整、公共治理等领域形成协调统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举措,以更好应对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发展。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认为,在全球经济面临复苏和地缘政治冲突双重压力下,维持中法经贸关系健康发展不仅对双方经济有益,也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他指出,中法在已有合作成果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挖掘在新能源、数字经济、人文交流和第三方市场合作等领域的潜力,提高合作成果的长期效益。同时他指出,中法经贸关系仍面临一些现实的挑战,如双边贸易额的下滑、中国对法投资的大幅缩减、第三方合作的成果转化率不高,以及推行“欧洲经济安全计划”给双方合作带来更多限制等。他建议,一是中法双方需要加强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产品本地化。二是双方应继续协商在市场准入、投资审核、政府补贴及政府采购等问题的解决方案。三是维持中法经贸关系的韧性和相互的战略互信,努力排除外部的政治因素干扰,坚定发展经贸合作的大方向。
法国克莱蒙奥弗涅大学终身荣誉教授玛丽·弗朗索瓦·雷纳(Mary Francoise Renard)提出,在变动的世界格局下,加强法中非三方合作既能促进国际对非合作,也是升级法中合作的需要。法中两国是世界多极化秩序的维护者,支持美洲大陆、欧非大陆、亚洲大陆的平衡发展。其中,法国和中国都是对非洲地区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因此,法中非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利益协调是确保合作成功的关键。一方面,法国和中国在非洲的三方合作应重视政府、企业和社会层面的协调,尤其应该重视以社区和人为中心的发展合作、加大对非洲私有部门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中国在产能合作、能源转型、绿色产品等领域的优势,并结合法国拥有众多海外领地和先进管理经验及技术基础的特点,加快实现能源转型和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区域政治和社会稳定,维护区域供应链及贸易安全,缓解区域地缘政治压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成玉从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角度,指出法国作为2024年以来最高领导人首次出访目的地,反映法国、欧盟在中国外交工作中的重要性凸显。中法关系具有完善全球治理、区域热点问题协调、中欧关系稳定、双边合作推动等多重内涵。其次,他以中法、中德经贸合作的差异特征,认为中法经贸合作更聚焦于高科技、大项目领域,对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此外,围绕“产能过剩论”,他结合法方力促的吸引比亚迪赴法设厂,指出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新能源企业赴欧绿地投资不失为既避免贸易争端、又支持欧洲绿色产业发展的方式,未来中欧经贸合作的驱动力在投资,但同时欧洲需要在政策、资金、监管等多层面进行配套,为中资企业营造稳定、可预见的营商环境。
巴黎政治学院亚洲协会主席杜家齐(Dominic Getrey)认为,应充分发挥企业家委员会的对话协商作用,逐步改善法中经贸投资的失衡状态。保持外交的独立性是法国对外战略的传统,这种传统让法中经贸关系自戴高乐时期以来能保持总体稳定发展,即便有分歧和矛盾,双方还是能坚持以合作为主。与法国一样,中国正在不断发展,且雄心勃勃地追求更加独立自主。中国在与法国的经济关系中出现了竞争,例如法中贸易之间由于经济结构而长久存在的贸易失衡问题。他表示,两国领导人已经提出了清楚的要求,希望在每个产业设立工作组,确定合作路线图,并借此逐步改善贸易和投资失衡的状态,包括重新平衡法国对华贸易高逆差水平,以及扩大中国对法投资。为加强法中贸易往来及相互投资方面的工作,未来应继续发挥企业家委员会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促进企业家之间直接进行经验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就每个产业进行研究并向法中两国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
法国金融发展实验室主任伊萨克·迪万(Ishac Diwan)强调,绿色金融合作将为法中共同应对气候问题以及第三方市场合作注入资金支持。当前,法国希望通过“绿色产业法案”推动实现再工业化,提升在“未来经济”中的竞争力与独立性。推动全球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是法中两国的共同愿望。目前双方在非洲地区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已取得进展,未来可以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太平洋岛国地区开展合作。下一阶段应尝试扩大资金来源,通过股权、债权等多种方式,推动国际金融机构和各国投资主体积极参与法中第三方市场基金,根据第三方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拓展开发项目,逐步形成国际性合作标准,通过技术和金融上的支持使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的绿色转型,同时可以帮助当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室副主任龙静指出,在当前全球化格局下,理解中美贸易摩擦对推动中法中欧合作具有借鉴意义。以中美两国为例,近年来,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遏制打压,美国对华推动“脱钩断链”等措施也让经贸关系作为中美关系“压舱石”的作用大为削弱。虽然美欧同属西方阵营,但鉴于两者的政治生态和体制结构存在差异,中欧经贸合作可以避免出现“美国化”的发展态势。首先,欧盟在外交上的姿态更加柔和,更多地关注以对话与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非直接对抗。其次,不同于美国等传统主权国家的内部机制,欧盟的决策过程充斥着众多的利益主体,这使得欧盟的决策表现为一种艰难的协商过程,也给中欧“以对话解决争端”带来更多空间。最后,中欧之间的双向投资不降反增,良好的经贸关系仍然是中欧合作的力量源泉。法国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未来中法应着眼利益共同点,在合作中去妥善化解分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