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目光聚焦东方,中国再度迎来新一轮的主场外交高潮。在东南亚诸国高层、法国外长塞茹尔内、美国财长耶伦、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访华行程稍歇之际,4月14日至16日,应国务院总理李强邀请,德国总理朔尔茨对中国进行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
这是朔尔茨就任总理以来第二次访华,他也成为今年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在华期间,朔尔茨会见了中国政界、德国驻华企业界代表,以及同济大学师生等人士,重点就中德两国如何进一步深化双边合作关系进行务实的交流与探讨。
一、“政商天团”携手访华,释放中德关系积极信号
朔尔茨此次访华,正值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也是德国对华战略发布后两国领导人的首度面对面交流,背后的战略考量耐人寻味。外界普遍认为,在当前新形势下,坚持正确认知、寻求更广泛的对话与共识是朔尔茨此行的关键。
(一)延续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
朔尔茨这次访华并非孤身前来,他携环境、农业、交通三名内阁部长,以及由西门子、宝马、奔驰、巴斯夫、拜耳等重量级企业高管组成的经济代表团一同来华。这种政商携手的访问形式显示出朔尔茨对推动中德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明确决心,高规格的德国经济界代表团随行则表明了此行的高度务实。与上次访问不同,这次朔尔茨的访华行程有三天,历经重庆、上海、北京三个城市,既安排了参访企业的经济活动,也安排了高层领导的政治会晤。可以看出,朔尔茨希望通过此次实地访问,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加强中德双方高层、企业界、民间的联系,为未来中德合作提供一些新思路。
从某种程度上讲,朔尔茨此次对华的“高规格”访问只是一种双边关系常态的回归,中德两国政府层面以及地方、企业层面的友好往来一直是双边关系的亮点和优势。朔尔茨此次访华实际上延续了以往中德两国几乎每年都有高层互访的交流传统。有德媒将这次访问形容为“一次几乎与默克尔时代相同的访华之行”,从侧面也反映出,对华理性务实的传统在德国依然得到了延续。
(二)拓展两国经济合作新领域
在此次访华行程中,德国环境部部长莱姆克、农业部部长厄兹德米尔、数字化和交通部部长维辛的组合也堪称亮点。一方面,总理出访有多位联邦部长随行,这是德国政治中不多见的安排。另一方面,朔尔茨选择的三名部长指向比较明确,即中德合作的新方向。就在上个月,由德国举办的德中小组讨论会上,朔尔茨特别提到,德国在净零碳排放技术和基础建设领域存在一些问题。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在清洁能源和基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希望德中可以展开技术交流与合作,以解决德国当前面临的困境,这也是他此次访华的目的之一。此外,当前德国正在努力建设5G网络。数字化和交通部部长维辛的到访,也是为了探讨如何让中国企业更好参与数字基础设施合作的可能性。
从此次参访企业和访华行程的整体安排来看,经贸合作仍是朔尔茨关心的重要议题。代表团队之庞大也证明他希望此访能巩固中德之间已有的合作,同时挖掘中德在经贸领域新的合作潜力,特别是在绿色转型、农业现代化及数字化等方面,打造新增长点。而随着中国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对外开放的范围、领域和层次,未来中德有望进一步密切多领域合作。
二、中德达成共识,为更稳定的双边关系奠定基础
4月16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朔尔茨。两国领导人就共同关心的双边关系、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同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强同朔尔茨举行会谈。双方一致同意落实好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成果,继续深化经贸、投资、科技等领域合作。会谈后,两国总理共同见证签署多项双边合作文件。(一)寻求稳定性的合作力量,是中德两国的必然选择
在会谈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德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巩固和发展中德关系的意义超越双边关系范畴,两国应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待和发展双边关系,携手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世界越是动荡,双方越要提升两国关系的韧性和活力,坚持中德关系的合作主基调和发展大方向,牢牢把握中德是全方位战略伙伴这一定位。朔尔茨对此深表同意。他表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地区安全冲突不断,德国及欧盟均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德方愿同中方加强沟通协调,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不平衡、地区冲突等全球性挑战,致力于维护多边国际秩序稳定,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进入2024年,乌克兰危机的蔓延,以及巴以冲突的升级,使得全球地缘政治安全局势迎来了一个更动荡的时期。因此,寻求稳定性的合作力量,维护本国的经济外交利益,是当下每一个国家的优先选择。对此,中德领导人对提升两国关系的稳定性达成共识,寄希望在经贸领域深化合作,在全球治理领域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致力于从战略高度和全球责任角度推进中德关系发展。
(二)“去风险”不等于“去中国”,中德合作符合两国利益
朔尔茨此访正值欧盟酝酿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之际,近期所谓“中国产能过剩”的议题也在欧洲引发热议。在与习近平主席的谈话中,朔尔茨强调,德国无意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不寻求与中国经济脱钩,德方反对保护主义,支持自由贸易。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德国愿为促进欧盟同中国关系良好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习近平主席则表示,中德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嵌,两国市场高度依存。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风险”,而是双方关系稳定的保障、开创未来的机遇。无论是机械制造、汽车等传统领域,还是绿色转型、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两国都有合作共赢的巨大潜力亟待挖掘。双方要警惕保护主义抬头,坚持以市场眼光和全球视野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多探讨合作。
此次中德领导人的对话也客观反映了当前中德互为重要贸易伙伴、经济深度交融的现状。根据德国央行的数据分析显示,德国已经连续49年成为中国在欧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连续8年保持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德国对华投资过去十年来持续稳定增长,2023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此外,据中国德国商会最新发布的《2023/24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超90%在华德企计划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超过一半的德企计划增加投资,显示出德国企业仍然看好中国市场。报告称,德中两国的经济关系为两国提供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先进的供应链基础设施以及创新技术,使中国成为许多德国企业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
近年来,德国的对华舆论难言积极,部分德国国内媒体、各党派甚至对朔尔茨访华提出质疑,但德国业界许多商业人士表示,虽然德国对外经贸投资要实现多元化,不能完全依赖某一个市场,但并不等于不和中国合作,“脱离中国”才是德国真正的风险。
三、十年磨一剑,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迎来新考验?
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十年来,尽管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但中德关系始终稳健发展。展望下一个十年,中德是否能够、如何能够减少冲突的风险,保证双边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中德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与时俱进加强双边关系,拓宽中德合作的边界
中德是全方位战略伙伴,双方有着良好的合作传统。长期以来,德国秉承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实用主义”对华政策,对维持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欧盟面临的内部困难明显增多,其内倾性和保护性进一步上升。就在启程访华前一天,朔尔茨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视频会议,会上二人提出要协调统一立场,“重新平衡”欧洲和中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提升欧盟整体的对外竞争力。作为欧盟的实际领导者,德国长期以来以拓展经济利益为主轴的“实用主义”对华政策逐步出现调整,这意味着地区安全、人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透明度等欧盟层面的关切在德国对外政策中的权重将越来越大,德国推动欧盟框架下的统一对华政策难免会造成中短期内两国关系出现起伏。
因此,未来中德两国在维系紧密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应不限于传统的“买卖关系”,适度拓宽双边合作的固有边界,与时俱进地从战略层面加强双方关系。特别是在当前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集的背景下,我方应尊重和兼顾彼此的核心利益,在夯实经贸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在气候保护、公共卫生、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地区安全等全球治理领域的合作,丰富中德关系的战略性内涵,拓展我国在中德合作中的利益空间。
(二)谨慎看待德国“对华战略”,坚持良性竞合关系
去年7月,德国联邦政府通过首个全面对华战略,它被视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德国在各领域对华行动的指南针。该战略明确指出,应重新调整德国与中国日益失衡的经济关系,要求在各领域实施“去风险”和多元化策略,降低对华经贸依赖性,提高供应链、原材料、关键基础设施和高科技等领域的韧性,减少德国在依赖中国可能构成国家安全威胁领域的脆弱性。
虽然该战略的出台增加了中德关系的复杂性,但我们应看到,德国对华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安全问题,硬性安全问题被置于次要地位。对于中国的崛起他们主要将其视为经济挑战,而非安全威胁。相比美国直接限制对华半导体出口的做法,德国更多是在寻求平衡。这也凸显了德国和美国在对待中国问题上的分歧。文件同时还强调,德国与中国是“制度性对手”不代表双方放弃合作。与中国保持合作是德国联邦政府对华战略的“根本”,并明确中国是气候变化、可持续性发展、全球健康、地区安全等领域的关键合作伙伴。至于“不脱钩”和“去风险”的界限在哪,文件中并无明确界定,战略的具体执行情况和影响还有待日后观察。
对此,我们应保持“战略定力”,不必与德方纠缠“去风险”这个概念,而是应继续传递“共同应对风险”的信号。例如在“新三样”问题上,针对德国及欧盟已经开始实施的法案及监管机制,应加强研究和应对,做好双方系统性政策的衔接,避免处于被动地位。同时,梳理美国的“脱钩”政策与德国之间的区别,重视德国政企在对华经济“去风险”方面的“温差”,关注德国真实的利益诉求,切实做好沟通,防止被美国“带偏”。通过高层、民间交往深入交换意见,主动影响德国内部对华的认知,逐步建立良性的竞合观。
(三)地缘政治关系“再平衡”,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
自中德建交以来,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相对独立于政治因素的干扰,对外政策也主要服务于经济利益的实现。但在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10年欧债危机之后,中德两国的国际地位均发生了变化,并显示出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意愿。随着中国发展成为全球性大国并愿意共享“中国方案”、德国从“非正常”国家发展成为有能力参与国际事务的西方大国,中德两国原本遥远的地缘政治关系开始交织,对彼此的感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朔尔茨此次访华便针对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棘手的地缘政治难题与中方领导人进行深入沟通,希望与中方协调立场,探索共同解决方案。
可以看出,德国对华政策不再由地缘经济作为绝对的主导,地缘政治的影响日渐明显,经济利益和政治安全利益相互间的张力也逐渐加强。中德的经济纽带依然重要,但仅是我们观察德国对华外交政策的维度之一,经济地缘和政治地缘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微妙,特别在地缘政治局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经济能够起到的“压舱”作用也将受到限制。对此,中国应加强对德工作的中长期思考,更为积极地寻求与德国在地缘政治上的共同利益,加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沟通与协调,主动引导和塑造中德关系向符合中国利益的方向发展。
总体而言,中德关系还处在一个积极回稳的阶段。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安,朔尔茨顶住压力,两年两度访问中国,既表明其坚持理性务实的对华路线,也展现了有别于欧洲某些政客的不同格局。展望未来,作为多极化世界的重要力量,中德两国保持在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加强对话、协调与合作至关重要。
图片由《德国金融时报》提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