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评论|再看粤苏上半年经济增长:经济大省如何挑大梁?

作者:薛杨钦

时间:2025-08-13 15:57

8948

QQ20250822-161020.jpg

//夜幕下,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华灯初上(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粤苏同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在区域带动、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和践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方面一直走在前列。近期,两省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状况,去年在《粤苏上半年: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比较》一文主要探讨了两省经济数据背后发展模式的差异,本次仍继续从2025年经济数据着手,再从产业结构和双循环等多视角剖析两省在当前国内外环境下展现出的差异化增长势能,以期为探讨经济大省“挑大梁”路径提供参考。

一、粤苏经济总量进一步缩小,但关键指标上广东仍具优势

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粤苏两省经济总量差距显著收窄。 广东省GDP达33525.51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江苏省GDP为33088.6亿元,增长5.9%,增速同比亦回落0.3个百分点。江苏GDP总量已达广东的98.7%,较上年同期提升0.3个百分点,两省差距缩小至436.91亿元,为近六年同期最低值。产业层面,江苏一、二、三产增速均领先广东, 尤以工业为甚,如规上工业增加值江苏增长8.2%、广东3.9%,制造业江苏增长8.8%、广东4.4%。需求侧“三驾马车”也存在鲜明差异, 固定资产投资江苏微增0.4%,广东则下降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江苏增长5.6%,广东增长2.5%;外贸进出口江苏增长5%、总值1.36万亿元,广东增长4.2%、总值2.14万亿元。

表1 近六年来广东和江苏省一季度GDP总量对比(单位:亿元)

QQ20250822-161050.jpg

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粤苏两省总量差距持续收窄至近六年最低。广东GDP为68725.40亿元,同比增长4.2%,增量为3482.9亿元;江苏GDP达66967.8亿元,增长5.7%,增量3641.5亿元;相比之下,江苏增速更快增量更多。此外,江苏GDP总量相当于广东的97.44%,两省差额缩小至1757.6亿元。产业层面,江苏工业、服务业增速均领先广东,农业增速持平; 其中制造业增长江苏(7.9%)显著高于广东(4.5%)。需求侧“三驾马车”分化明显, 固定资产投资广东下降9.7%,江苏降幅较小为-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江苏增长5.0%,广东3.5%;外贸进出口江苏增长5.2%、总值2.81万亿元,广东增长4.0%、总值4.55万亿元。

表2 近六年来广东和江苏省上半年GDP总量对比(单位:亿元)

QQ20250822-161116.jpg

从年度经济数据来看,2024年 广东省GDP达141633.81亿元,江苏省GDP为137008亿元,两省差额为4625.81亿元。江苏GDP总量相当于广东的96.73%,占比相对2023年提升2.23个百分点。 纵向对比可见,自2019年两省GDP差距达到峰值9330.1亿元后,年度差额有逐步缩小的态势。

QQ20250822-161138.jpg

图1 历年粤苏两省年度经济总量差值

但从关键指标来看,尽管2025年一季度和上半年以来,江苏的GDP总量快速攀升,与广东的差距逐渐缩小,但从经济、金融、财政、科创、交通运输、人口多方面来看,广东省的综合实力更胜一筹(具体见下表)。

QQ20250822-161214.jpg

二、粤苏差异化增长势能的背后

本部分主要探讨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近年来为何江苏的增长势头(增量经济)如此强劲;另一方面则是面临江苏的快速追赶,为什么广东仍能在众多关键指标独具优势。

一是江苏经济增长动能强劲的核心在于其产业结构展现出的强大系统韧性,以及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从产业结构来看,按联合国41个工业大类标准(含采矿业7个、制造业31个、公用事业3个),江苏覆盖40个工业大类,广东覆盖39个;制造业大类两者均实现全覆盖,且广东省在电子信息制造、汽车、电气机械等15个行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其万亿级产业集群数量(9个)也远超江苏(5个)。尽管广东在行业规模和集群数量上具有相对优势,但江苏的工业增加值却长期领先,关键在于两省产业结构差异。一是广东9大万亿级集群中近半数为轻工纺织、食品、家具建材等传统产业,其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较慢,增长潜力有限且附加值不高;二是广东产业集群以终端组装和消费导向型为主,如电子信息、家电、纺织等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分工,在当前全球电子消费需求波动、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工业增长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三是电子信息产业“一业独大”(约为第二大产业集群规模的两倍),城市之间围绕主要产业集群同质化布局上下游产业链,而江苏所拥有的1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则分布在全省13个地市,形成了南京(软件信息)、常州(新能源)、无锡(物联网与集成电路)、连云港(石化)等“一市一业”的特色产业生态,布局更均衡、韧性更强。

QQ20250822-161237.jpg

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来看,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心、长江经济带与南北通道交汇点,兼具内循环枢纽与外循环门户的双重优势。其发达的水陆空综合交通网络如拥有长江黄金水道、高铁网密集,使其向北向南向西的国内物流成本都较低,能够高效连接长三角、京津冀及中西部市场,在国内大循环中可谓是如鱼得水。而广东作为外循环的传统“桥头堡”,对于国际市场国际需求的依赖程度高。在当前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外需收缩的背景下,广东的外贸增速相对承压。此外,虽然广东外贸体量仍保持领先,但增速相对趋缓并且连接内陆腹地的内循环网络在效率和成本上相较江苏处于不利地位,可能导致广东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期面临更大经济增长压力。

二是尽管面临追赶,广东能在经济、金融、科技等关键指标上持续领先的核心密码,是植根于“成于开放、立于开放”的开放基因所孕育出的“动态进化”能力。广东自古就是我国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开放早已内化为广东经济体系的底层逻辑并展现出独特的灵活性和动态适应性——深度嵌入全球市场前沿、能够敏锐捕捉需求变化与技术迭代,从而快速调整产业航向,在复杂波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动态平衡。更重要的是,长期的开放实践培育出强大的吸纳力与包容性,构筑了一个“海纳百川”的生态系统:全球资本、顶尖人才、前沿技术、多元文化在此交汇碰撞,任何要素都能找到融入的接口并迸发出创新火花。正是这种由开放基因衍生的“灵活应变”与“广纳百川”特质,有效对冲了产业结构和内循环网络的相对约束,更持续转化为强劲的内生创新动能、高度活跃的市场主体和极具吸引力的要素集聚平台,最终塑造了广东在更多关键指标上的综合优势。

三、推动广东省经济增长的三点思考

面向未来,广东亟需将长期积累的深厚基础进一步转化为促进增长的发展新动能,可重点在以下三方面发力突破:

一是以十五五规划为引领,加速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动能培育。重点推动轻工纺织、食品、家具建材等万亿级传统集群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跃升,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设计赋能和品牌建设提升附加值。同时,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优势,深化与港澳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上的合作,战略性加大对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未来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借鉴江苏“一市一业”发展经验,优化省内产业布局,依托城市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构建多元支撑、更具韧性的现代产业体系,将规模优势转化为增长动能和效益优势。

二是紧抓2025年粤港澳全运会战略契机,打造“长周期经济链”。把握2025年全运会战略机遇,全流程设计“赛会经济”。赛前以场馆建设带动大湾区基础设施升级和优化,打造高效“一小时赛事圈”;赛中融合“赛事+文旅+商业”,通过购物节、跨境消费券等激活餐饮住宿、文体消费;赛后创新场馆可持续运营模式,转型为区域数字体育中心、国际会展平台,带动场馆资源持续利用。通过全流程规划,将赛事超级流量转化为产业升级、城市更新和消费能级跃升的持久动能。

三是兼顾内外循环网络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内循环方面,积极推动跨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如高铁、高等级航道、智慧物流网络的互联互通,深化与泛珠三角、大西南等区域的产业协作和市场链接,广泛拓展经济腹地。外循环方面,着力优化外贸结构,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等新业态。健全贸易摩擦与供应链风险应对机制,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同时,促进内外贸规则对接与要素高效流动,实现内外循环深度互促、协调发展。

推荐阅读

  • 咨询动态

    我院成功获批香港特首政策组资助研究项目 2025-09-01 10:54

    近期,我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与香港“一国两制”青年论坛组成联合研究团队,成功获批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政策组“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项目《“北都大学教育城”在教育与研究领域的定位及深化大湾区产业联动策略研究》。 该项目聚焦香港特区政府重点发展的北部都会区国际教育枢纽建设,通过系统分析全球知名大学城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教育城各功能片区的差异化定位、跨境产学研融合机制及与大湾区内地城市产业协同路径,旨在提出具有实操性的政策方案,为特区政府优化教育城顶层设计、强化高端人才培养功能、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该项目的成功获批也将助力我院持续深化粤港澳战略议题研究能力,研究团队将通过扎实的调研与创新性政策建议,为北都大学城建设、区域教育-产业-人才协同贡献智库力量。 (薛杨钦)

    阅读全文
  • 综研观察

    综研观察|香港如何建设北都大学教育城? 2025-07-22 15:17
  • 综研观察

    加密货币缘何成为美国大选的重要金主? 2024-11-19 11:04
  • 综研观察

    湾区评论|粤苏上半年: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比较 2024-08-01 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