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2024年7月《国家碳达峰试点(深圳)实施方案》(简称《方案》)要求深圳2030年前顺利实现碳达峰目标,不过未规定提前达峰年限。
总目标方面,《方案》提出,到2030年,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全面建立,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建立并实施科学合理、高效运作、控排成效显著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重点领域低碳试点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形成低碳发展模式,绿色低碳技术广泛应用,绿色低碳产业和相关产品、服务有力支撑全球、全国节能降碳,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30年前顺利实现碳达峰目标。
《方案》围绕能源、节能循环、绿色经济、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科创、碳汇、全民参与等重点领域开展降碳试点行动,部署重点工作任务和落实举措,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的示范工程,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创新机制鼓励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从实现目标角度看,对碳达峰过程解析更加重要,将起到对外可比可验、对内可测可控的作用。深圳在国内最早开展碳达峰研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2年)、绿色低碳发展基金会(201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2019年)均利用LEAP模型预判深圳迟至2022年即可实现碳达峰,但事实上这个判断过于乐观。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责任,深圳深入其中也深受影响,以《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和《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为例将对深圳“新三样”出口产生冲击。2030年将至,新形势下预判深圳碳达峰年限,可为企业提供明确的碳达峰预期。
根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数据,2019年深圳碳排放量约为5300万吨,深圳高质量发展与新结构研究院计算2019年深圳碳排放量为7475万吨(含深圳从南方电网调入电力的碳排放量2108万吨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碳排放量352万吨)。本文核算深圳2020年碳排放量为6801万吨,碳排放总量是各终端用能类别碳排放量之和。从结构看,2020年深圳交通出行、建筑物和制造业碳排放量分别占全市碳排放量的39.5%、34.7%和19.7%,合计占94%。
以2020年为基准年,2030年为目标年构建深圳LEAP情景分析模型。在基准情景下,深圳将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量峰值为7813万吨,将比2020年多排放1012万吨。
在笔者看来,深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推动碳达峰,应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明确重点。明确交通、建筑、制造业为减排重点领域。交通方面,继续大力发展新能源车,加速重型货车、航运领域LNG、生物质燃料推广,加强出行信息共享,鼓励数据互联互通,推进智能交通、智慧高速、智慧枢纽、智慧口岸等工程建设。建筑方面,逐步推进全市建筑能耗数据集采分析及碳排放换算,不断开发应用场景,提高建筑智慧运维水平,扩大建筑领域碳排放监测与管理系统覆盖范围。制造业方面,针对深圳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耗占比高的特点,进一步推进绿电绿证便利化使用和交易,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分行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加快完善绿色低碳基础数据标准。
二是加强试点。推进近零碳建筑、园区、社区、片区建设,从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绿色产业、智慧运营、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多维度设计制定认定标准,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零碳能源”多元供给,探索氢能、海上风电开发。开展四代核电技术攻关,围绕革新型小堆、乏燃料后处理、核级泵阀等先进核能关键技术开展技术攻关,培育高端核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增强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提高碳排放数据的权威性。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探索数字技术和卫星数据的碳排放核算应用。针对受端电网特点,加强绿电核算,为降低南方电网调入电力排放因子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突破难点。加强深圳排交所与香港交易所碳市场对接,提高深港碳价格影响力,探索与欧盟碳市场对接路径,探索国际自愿减排量跨境交易,适时推出碳交易国际板。探索绿电绿证与自愿减排及强制性碳市场对接路径。加强绿电直供,支持大鹏新区开展核电直供电业务试点,探索为双能零碳数据中心项目和下游其他工商业用户直供电,降低用电成本。支持深汕特别合作区海上风电绿电直供,主动适应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推动动力电池全价值链发展,建立健全动力电池模块化标准体系,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鼓励共建共用回收渠道。建立健全动力电池运输仓储、维修保养、安全检验、退役退出、回收利用等环节管理制度,加强全生命周期监管。
四是形成亮点。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授权事项清单,在海上油气田碳封存、航空航运减碳、零碳智算中心、零碳城市、碳足迹等市场化定价、标准制定、国际对接方面先行先试,提高全球低碳领域深圳权重、深圳品牌。强化深港海洋碳汇合作,合作订立保育协作计划,共同保育及提升深圳湾湿地和红树林的自然景观及生态资源,探索成立海洋碳汇国际合作及交易平台,发布期货、信贷、基金等蓝色可持续金融国际产品。
//本文为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重大招标课题《深圳碳达峰与碳中和先行示范研究》资助(2022年),原文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