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广东“海洋牧场17条”:行政审批提质增效,加速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时间:2023-10-01 14:59

3070

QQ截图20231123150815.png

全面打造海上新广东“蓝色引擎”,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再添动力。

近日,广东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海洋牧场17条”),围绕“1310”具体部署,聚焦“百千万”工程提出17条内容丰富的具体措施。

其中,如何布局海洋牧场产业以及构建产业体系,如何从财税政策层面使举措制度化以及可实施化,是关注焦点和亮点。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项目研究员周菁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海洋牧场17条”提出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园,围绕“种业—装备—养殖—加工—物流—销售”补链延链强链,是广东省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的重点方向。另一重点则是此次提出“标准海”供应、审批“绿色通道”、“拿海即开工”等创新举措,在现代化海洋牧场用海“堵点”和用海审批难的问题上作出新突破。

QQ截图20231123150833.png

//海域深水网箱养殖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一、构建产业联合发展平台

发展中远海养殖,走向“深蓝”是广东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的重点方向。

着眼海洋牧场产业布局,“海洋牧场17条”提出重点发展抗风浪强的新型桁架类网箱、新型重力式深水网箱,探索建设大型养殖工船,支持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发展海洋渔业以及渔业装备制造业。

深水网箱等渔业装备是发展深远海养殖的基础设施。目前,广东全省已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近5000个,广泛分布在湛江、惠州等海域。到2027年,预计广东海洋养殖捕捞产值将达到3250亿元,海洋养殖装备制造产值能突破8亿元。

周菁表示,发展新型养殖装备,有助于以围绕养殖业为主体的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链延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且为现代化海洋牧场提供硬件支撑,在养殖装备领域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同时推动海洋渔业向规模化、高端化、智慧化转型。

现代化海洋牧场是广东省建设“粤海粮仓”的重要载体,提升海洋牧场产业链附加值、驱动海洋牧场良性运行是广东迈向万亿海色海洋产业的突破口。 

 “海洋牧场17条”提出借鉴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经验,打造一批“拎包入住”的产业平台载体,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渔工贸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园,给予更多优惠政策支持,推动土地、海域、资金等资源要素向园区集中,引导企业集群化发展。

周菁认为,借鉴经开区和高新区产业园区、平台载体和创新服务的建设经验模式,如设立相关优惠政策,如税收、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能吸引更多企业和投资者参与到海洋牧场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中,实现产业生态的构建。

建设海洋牧场产业园区,关键在于引导产业“下海”,促进海洋牧场与市场衔接。目前,广东涉海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持续完善,截至2022年底,广东沪深主板、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40余家。此外,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观察到,在全领域推进海洋建设过程中,已有越来越多的陆域企业转身向海,开拓企业发展空间。

以番禺珠江钢管(珠海)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副总工程师黄克坚介绍,公司近年来发力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形成深水油气输送用管、海洋平台用管、海上风电用管、海洋基建工程用管等海工配套产品系列。

当前,广东正在探路多元化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改革。“海洋牧场17条”提出,试点建立海域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赋予一级开发主体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权授予个体养殖户的产权分配模式,重点推广“企业+合作社+渔户”合作发展模式。

“这种分权模式激发了多方面的投资和参与,将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分权赋予不同主体,有助于提高海域使用效率,形成多元化发展、多主体参与的良性发展局面。”

周菁分析,一级开发主体负责整体规划、投资、建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通过合作社形式共同参与养殖活动,分享经营成果和利润,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养殖主体也可以通过投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和合作经营,享有一定收益,从而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目前,深圳、湛江、珠海、汕尾、江门、阳江、潮州等沿海城市已成立一级开发主体,正面向市场招商引资,并通过现代化海洋牧场一级开发主体、链主企业、大型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发展联合体。

QQ截图20231123150851.png

//深圳10万吨级“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效果图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二、压缩简化用海审批流程

海洋牧场涉及的领域宽、产业链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仍有很多,强化保障海洋牧场用海空间和实现养殖用海减费降负,是加快广东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方向。

“海洋牧场17条”提出系统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项目“标准海”供应,实施海域使用整体论证、环评,单个项目可不再进行论证和环评,实现“拎包入住”“拿海即开工”。以市为单位,在省级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规划出台后半年内,完成现代化海洋牧场未来五年发展所需的规划用海前期手续。

在周菁看来,广东省是我国海域使用管理的试点区域,此次在推动加快海域使用方面做出制度创新尝试,体现了广东制度改革的先行创新性。压缩简化审批流程则体现广东向海发展、助力涉海企业加快发展的决心。

为了鼓励海水养殖走向深远海,“海洋牧场17条”从财税支持政策着力,提出研究采用“补改投”、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对重力式深水网箱、桁架类网箱等设施装备建设继续按相关政策给予财政补贴。布局在水深不小于15米的重力式网箱,水深不小于20米的桁架类网箱及养殖平台等现代化海洋牧场用海项目,经审批养殖用海的地方政府财政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可免缴前5年海域使用金。

 “在海洋产业高速发展的阶段,企业前期投入较大,面临的风险也大。通过减免、补贴等手段来扶持企业发展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后期通过提升渔业水产附加值,逐渐培育形成市场化行为,财税补贴则可能逐渐退出。” 周菁分析。

“海洋牧场17条”还提出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大力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联合攻关机制。

目前,现代化海洋牧场主要趋势是智能化、绿色化养殖,主要技术方向有提高养殖装备的耐用性、抗风浪能力、智慧化水平等,如新兴网箱、养殖工船等基础设备研发,包括水质检测、大数据分析、智能养殖决策的综合智慧系统研发等。

在产学研方面,周菁建议,可以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聚集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资源,对接企业需求,协同攻关在实操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以产业应用为导向展开技术研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