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创中心在大湾区角色和作用

综研观察

作者:郭万达

时间:2019-10-15 12:20

2550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在《中国评论》月刊10月号发表专文《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角色和作用》,郭万达认为:深圳作为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1300万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历程,GDP总量居亚洲城市的第五位。可以说,深圳的发展是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的一个奇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深圳带来了机遇,也带来挑战,深圳要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全文内容如下: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深圳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深圳通过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五个方面的先行示范,给全国树立榜样。

深圳作为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1300万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历程,GDP总量居亚洲城市的第五位。可以说,深圳的发展是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的一个奇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中央赋予深圳三大新的使命,即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路径,探索形成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格局,探索丰富“一国两制”的新实践,使深圳成为新时代中国第一个承担先行示范的城市。

先行示范区与大湾区

为什么在2019年2月18日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6个月之后,又提出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示范区,也就是说,大湾区与先行示范区是什么关系?深圳又扮演什么角色呢?

可以说,深圳先行示范区是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支撑,也是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步骤。当然,先行示范区和大湾区这“两区”建设中,深圳创新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深圳在大湾区中的核心引擎作用更加突显。

《意见》的发布与不确定的国际形势有关。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仍大行其道,中美贸易战走向尚不确定,“中美科技脱钩”既可看成是一种主张,也可看成是一种预警,在此严重不确定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未来走向就更加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深圳科技创新在大湾区的角色和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

“创新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密码。”

凭借“创新”,深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增长动力强劲。《意见》指出,深圳要继续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阵地”来建设,提出了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的大数据中心”等重大创新方向和创新载体,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创新能力必须有一流的大学和基础研究作为支撑。《意见》提出将建立“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加快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这些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需要吸引全球高端人才,使得深圳在全球的创新中既有活力又有竞争力。《意见》提出深圳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经济、数字经济,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深圳的创新发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全球化的结果,所以深圳的创新成果不仅是深圳的优势,更是未来国家发展要走的路径。

科技创新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非常重要,其目标是要在未来10-20年,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具体来说,科技创新在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四个一”

“一个支撑”: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

“一个典范”: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一个区域”: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

“一个策源地”: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香港、澳门、广州、深圳是大湾区的四个中心城市,其中,有关科技创新的功能和定位,四个中心城市各有侧重,各有特点。

香港: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广州: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由此可见,大湾区发展规划对深圳的定位主要就是“科技创新”,明确要求深圳在这方面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深圳集聚了一批科技创新的高端资源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集聚了一大批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企业资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全国的一面旗帜。2018年,深圳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万家。根据2018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7家深圳企业跻身世界500强,主要是科技企业。一批研发能力强、研究基础好、知识产权充沛的民营科技企业逐步成为深圳“龙头”。目前,深圳已成为中国独角兽企业的主要聚集区,在物流、互联网金融、智能硬件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展突出。此外,深圳还大量培育诸多具有创新活力和良好的成长潜力的“特尖专精”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规模并不大,但是在某一领域的技术研发能力、产品的竞争力极强。

深圳集聚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高端创新要素资源。2018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2%,居全国领先水平。深圳市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专利金奖获奖数量等核心指标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的前列。2018年深圳全市人才队伍总量达510万,全职院士41人,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12480人,其中国内高层次人才8171人,“孔雀计划”引进海外人才4309人。

深圳建设了一批科研机构和研发平台,加强了基础研究能力和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投入。2018年,深圳拥有高校13所。近年来,深圳重点引进名校的优势学科,建设保障民生和产业发展亟需的医学类、理工类学科,与国内名校合作共建深圳校区。深圳已有1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其中8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建设。深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打造成衔接基础研究、成果推广与产业化之间的重要创新平台。

深圳的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十分丰富,新旧动能转换顺畅,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比较明显。深圳的战略新兴产业占到GDP的40%,包括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互联网、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深圳还有十大新动能产业,包括海洋、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机器人、智慧装备、可穿戴、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人工智能等。这些产业在深圳都十分的活跃,产业链很长,产业的生态非常丰富。

深圳科技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深圳带来了机遇,也带来挑战,深圳要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

从机遇来看:

一是设施联通的机遇。大湾区的目标是要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和国际一流湾区,形成现代化的大都市圈,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一小时交通圈”。深圳作为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应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促进深圳与湾区其他城市的通勤连接,提升深圳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二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是促进生产要素的有序高效流动,打破行政阻隔,使人员、资本、货物、数据等创新要素实现跨区、跨境的便捷流动。这就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内地与港澳在规则、制度、法律的对接。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和创新型城市,要抓住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实现制度的创新。 


三是深港合作的机遇。深港在过去“前店后厂”的基础上,将加强在经济、社会、文化、环保、科技、民生各个领域的合作,促进深港之间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推动标准、规则之间的“软联通”。深圳要抓住机遇,加快深港合作平台的建设,特别是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口岸经济带的建设,为香港提供发展的新空间,支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从挑战来看:

一是高成本、高房价的挑战。深圳土地资源短缺,高地价、高房价、高租金的问题十分突出,再加上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原材料成本等综合成本上升,挤压了制造业发展的空间,一部分制造业企业呆不住,实体经济的根基受到影响。深圳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要解决房价高的问题,要让减税降费政策落到实处,有效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深圳要加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先进制造业的水平,筑牢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是核心技术缺乏、源头创新不足的挑战。深圳要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加强源头创新,提升产业的价值链。为此,深圳要加大基础研究的力度,加强科研基础能力的建设。深圳应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突破口,与湾区内其他城市一起构建开放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湾区科技创新共同体。 


三是全球人才竞争的挑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深圳作为移民的城市,过去四十年成功发展的经验,就是靠人才,靠企业家的创新,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在未来的发展中,深圳要增强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加强经济内生的动力,同样要靠人才,靠企业家,才能应对各种挑战,解决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深圳要更大力度吸引创新人才,成为全球高端要素的集聚区、国际人才的追逐地。

深港合作共建全球最佳科技集群 

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及其合作伙伴公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仍然如上一个年度,把深圳-香港列为排名第2位的全球最佳科技集群,仅次于东京-横滨。香港拥有5个世界排名前一百位的高校,科研基础较好。香港的大学中,也不乏在世界和亚洲独占鳌头的学科和专业领域。由于香港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狭小等因素,制约了香港的创新科技发展。这就需要加强和深圳的合作,共同分享科技资源,促进深港科研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政策的无缝对接,为香港发展知识经济增添新的平台,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要加强深港城市规划之间的对接。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带有全局性、纲领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布局和谋划。城市规划之间不对接,可能导致交通不对接、功能不对接、产业不对接,城市之间的合作就没有基础。深圳城市规划2035应主动对接好香港的城市规划2030+,深港之间在交通、地铁、高铁、机场、港口更好地衔接。比如,在香港的规划中北部有一个经济带,东部有一个科技走廊。深圳南山的规划应和香港北部经济带规划要有对接。香港北部经济带规划中有一条铁路,是要往大屿山,与香港机场联接。深圳规划一条西部快轨,联接香港这条铁路,实际上就把香港机场和深圳机场连接起来。洪水桥是香港北部经济非常重要的发展区域,定位为创新科技、商业和文化创意,南山的发展和洪水桥的发展可以对接起来,成为深港合作的一个亮点。香港东部科技走廊可以跟深圳罗湖莲塘相对接,罗湖这边有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然后再对接到深圳的东部——龙岗、坪山,这可以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科技走廊。

第二、加强深港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的对接。这个平台和载体有几个,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河套,或者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1+3)。在河套这个合作区里面香港一平方公里,深圳这边有三平方公里,包括福田保税区,将来的发展也有可能比三平方公里更多一些。香港的一平方公里定位也很高端,主要就是科技的创新,包括有大学的研发中心、实验室,也有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把国际上一些高端的要素吸引到香港来。深圳这边定位为离岸的创新特区和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的门户区。在深圳的规划中,光明科学城,将近100平方公里,也作为非常重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来建设。光明科学城是未来产业的策源地,是世界大型开放创新网络的枢纽,聚焦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新材料,空间科学等重大领域。还有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将近60平方公里,现在已经有一些大学,国家的重点实验室在这里已经有布局。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应发挥整体优势,建设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完整链条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些载体本身要加强和香港资源的对接,加强和香港全面的合作,提升深港科技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第三,要探索创新深港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没有体制的创新,搞科研的设备进来都很麻烦,生物样本也不能跨境进来,这就会影响科技创新活动的合作开展。深圳还可以和香港的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建设优势的学科、国家实验室、新型研究机构,也可以鼓励深圳企业与香港的科研机构来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联合香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香港共同申请国家重大的科技项目,重大的研发计划等等。香港有很多大学的科研成果,能不能在深圳转化?转化很重要的也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比如香港的私募基金能不能更多参与到深圳的科技企业的融资,这里面就涉及到跨境金融的问题;国内的科研资金能不能有绿色的通道,能够进出香港更加方便;深港有没有创新的验证中心,为这些创新活动提供一些种子资金、基本的社会和创新孵化的服务。成果转化本身也意味着技术的应用,里面隐含了非常丰富的制度的含义,需要深港之间进行合作。

第四,探索深港金融的合作。科技和创新是离不开金融的,特别是风险投资,各种金融的市场,当然也要有非常丰富的金融的产品,深港可以探讨一种渠道式的金融开放,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的资金池、跨境双向的股权投资、跨境资产转让等。现在国际上有沙盒监管的模式,我们在这方面也可以做一些探索。当然如果整个深圳跟香港这样来合作,金融的开放可能有点难度,但可以在特定的区域里面,比如在前海,刚才提到的河套,划定一个特定的区域来试验,做到让监管部门能够放心,可以监管到。

第五,探索深港之间知识产权的合作。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运营、知识产权的数据、知识产权的交易,所有的这些都涵盖着对创新支撑的法治体系。香港在这方面的国际水平是比较高的,国际人才是比较多的。建议以香港为平台、深圳的产业为支撑,来打造这种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

当前,香港由于《修例》而引起的风波和乱局,已经严重影响到香港的经济发展,威胁到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广大市民的切身福祉。香港的当务之急应是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推动香港走出“泛政治化”误区,放下政治争拗、聚焦经济发展、强化湾区融合。大湾区建设是改变香港社会氛围、促进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是推动香港进入“休养期、发展期、融合期”的重要动力。大湾区建设将有利于深化深圳和香港的合作,有利于深港共同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利于助推香港的结构调整和香港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我相信深港合作进入3.0版本的时代,深港双城的故事会更加动听,深港双城在大湾区的影响力、在国际的影响力会更大。

推荐阅读

  • 综研视点

    郭万达: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2024-03-04 14:52
  • 综研观察

    广东高质量发展要注重三个“并举” 2024-02-21 09:52
  • 综研视点

    郭万达:《前海总规》为金融开放打造新示范样本 2023-12-30 15:12
  • 综研视点

    粤港澳大湾区四大合作平台成型成势 三地携手催化“新质生产力” 2023-12-29 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