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研国策(36) | 回归20年评论之四:香港的发展要与国家发展保持同步

时间:2017-06-30 13:18

119538

文/郭万达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


 

□ 香港成就的取得,来自于香港百余年发展的积累以及国家对香港经济的针对性支持。


 

□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内地因素毫无疑问都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最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未来更将如此。 


 

□ 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的建设将为香港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1995年我调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从事智库研究工作,第一个研究题目就与香港有关。当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预言香港回归后不会再繁荣,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是充满偏见,感到很愤慨。于是,我们在《开放导报》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反驳。在我看来,保持香港繁荣稳定是中央的既定方针,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后,必将“马照跑、舞照跳”。


 

在香港回归20载之际,回过头来看,我们当时对香港的认知和信心没有错,对香港的基本判断和预测没有错。回归以来,作为高度开放自由的城市经济体,香港经历了诸多考验,但经济总体来说是好的,增长趋势是向上的,社会民生的改善是明显的。


 

01/ 香港的风采浪漫依旧


 

我第一次到香港是1992年,那时刚到深圳工作,对香港印象最深的是语言,只要会英语,就算不会讲粤语,也照样畅通无阻,切实感受到什么叫国际大都会。那时的香港生机勃勃,接触的香港朋友总是匆匆忙忙,总是在努力打拼,而且讲求实效。到卡拉OK唱歌,最爱唱的是罗大佑的《东方之珠》:“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回归以来,作为高度开放自由的城市经济体,香港经历了诸多考验。1997年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严重冲击,2000年受到全球互联网经济泡沫破裂的极大影响,2003年暴发的非典疫情导致百业萧条,2008年受到美国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的波及……虽然经历这么多冲击,但香港的经济总体来说是好的,增长的趋势是向上的。从1997年至2016年,香港的GDP年均增长率达3.49%,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达3.48%,这在发达经济体是相当高的。更为重要的是,香港失业率长期保持在低位,基本实现全民就业。


 

回归后香港的经济地位和竞争力看得见摸得着。香港是仅次于纽约、伦敦的第三大全球金融中心,与新加坡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分伯仲。近几年来,香港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人民币离岸枢纽中心,2013—2014年港交所在IPO方面的集资额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纽交所,2015—2016年超过纽约位居全球榜首。香港在国际竞争力排名中的位置一直靠前,并连续23年获得“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的桂冠。尽管在国内城市竞争力排名中遭遇其他城市的挑战,香港的地位和优势仍较为稳固。


 

这些成就的取得,来自于香港百余年发展的积累以及国家对香港经济的针对性支持:内地居民赴港旅游“自由行”政策提升了经济增长和就业率;CEPA为香港服务业提供了更大市场空间和辐射范围;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是国家对香港金融核心竞争优势的最有力支持。中央政府的支持充分彰显了作为香港发展的坚实后盾的功能和作用。


 

2017年6月16日早晨,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我到香港中环美国银行中心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虽然下着雨,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匆匆行走在香港洁净的大街上,在狮子山下相遇的人们笑脸依旧,香港国际大都会的风采浪漫依旧。


 

02/ 内地是香港最大的靠山


 

香港的繁荣稳定离不开国家的支持,离不开内地广阔的市场和腹地。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近40年,内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沿海到内陆、从农村到城市都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香港回归以来这20年,是国家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20年,也是香港持续增长的20年,是香港最重要的“机会时代”。1997年,中国的GDP规模只及英国的60%,2016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是英国的4.7倍。再来看香港,1997年香港的GDP是1770亿美元,2016年是3200亿美元,20年增长了80%多。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内地因素毫无疑问都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最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未来更将如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之际,正是香港回归50年之期。香港经济全面融入快速崛起的国家经济,是重要的经济和政治问题,也是香港把握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历史机遇的关键。香港的发展需要与国家发展和中国梦保持同步,这就要勿忘初心、保持耐心、坚定信心。


 

因此,最重要的是在国家“画布”上勾画香港经济的未来。对香港而言,“一带一路”建设毫无疑问蕴含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如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并胜任“超级联系人”角色,则香港将获得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这就需要香港妥善处理好与内地的关系,在内地资金和企业“走出去”中找准位置和角色,在内地和国际两个市场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与国家战略和内地同步发展中提升香港经济的质量与水平。


 

03/ 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11年6月,由港铁运营的深圳地铁4号线全线开通,4号线贯穿深圳南北、连接深港两地,开启了“深港融合”的新篇章。作为一名生活在深圳的智库学者,1997年起我就开始提出,香港与深圳应成为像纽约、伦敦一样的国际大都会区。2016年5月,我在深港合作圆桌会议上重提“港深国际大都会”的愿景。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香港和深圳虽然有合作、有互动,但离融合发展的“港深国际大都会”愿景仍然相去甚远。香港与深圳这两座城市合作与发展的曲折与现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香港与内地关系的变迁。在这一进程中,香港与内地或者说与国家的关系,决定着香港的未来。而恰恰在这方面,香港需要反思和调整。


 

2017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重大的发展战略,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共同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性进一步凸显,那就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彰显“一国两制”事业的强大生命力。


 

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的建设将为香港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大湾区内既包括了港澳,也包括广州、深圳等内地的9个城市,以及外围延伸到泛珠三角合作的9个省区。香港可凭借自己的优势,在交通设施、经济产业、社会民生、科技研发、生态环境等方面,与湾区内的其他城市实现优势互补、全面合作、协同发展。香港有条件联系本地、内地和全球顶尖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担当湾区科技创新的“超级联系人”,提升整个大湾区的国际影响力和科技实力。在这种多向多维互动中,香港既服务了国家战略,又可实现自己的转型发展。


 

2017年6月20日,我在香港参加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办,腾讯公司承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参加会议的有从美国、日本等国来的专家学者,也有从香港、北京、广州、深圳来的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代表,热烈的讨论、碰撞的火花使我兴奋,也让我沉思——大湾区的愿景可期,香港的长期繁荣可期。


 

//原文刊于《光明日报》2017年06月24日 03版

 

推荐阅读